资讯

活动风采

首页 资讯 活动风采

我陪孩子读经典|李国荣:明清档案里的8条丝绸之路
时间:2024-12-24 浏览次数:229

在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报告厅,历史的回声与现代的脚步交织共鸣。12月22日下午,一场主题为“明清档案里的丝绸之路”讲座举行,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、研究员李国荣教授主讲。

“古代的丝绸之路是怎样一路走来的?”“以往人们所说的闭关锁国的清朝还有丝绸之路吗?”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李国荣教授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一一得到揭示。

作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、研究员,中国国家版本馆专家委员会委员的李国荣教授,曾担任10集文献纪录片《紫禁城》历史顾问,25集文献纪录片《清宫秘档》总撰稿,北京电视台《档案》栏目历史顾问。

讲座开始,李国荣教授指出,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古代东西方著名的商贸通道,是沟通中外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,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历史之路。在19世纪末,西方学者首先提出“丝绸之路”的叫法。

对明清时期的丝绸之路,究竟该如何认识?李国荣教授谈到,目前学界对明清时期的丝绸之路研究存在重汉唐,轻明清;重两线(出新疆西行的陆上丝绸之路和出南海西行的海上丝绸之路),轻其他;重海路,轻陆路;重地方,轻宫藏的四个方面的局限。明清宫藏档案是国家特殊文化资源,具有权威性、可靠性、丰富性和唯一性,对全面客观认识明清时期的丝绸之路具有独特作用。根据明清档案整理出的丝绸之路,囊括了陆上四条路线和海上四条路线,覆盖亚非乃至欧美的全球区域。

关于明清陆上丝绸之路,分别是向东的过江之路、向南的高山之路、向西的沙漠之路和向北的草原之路。过江之路是中国与朝鲜进行朝贡贸易的“小邦贡道”。高山之路则是中国与安南(越南)、廓尔喀(尼泊尔)、印度、锡兰(斯里兰卡)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和贸易的路线。沙漠之路即张骞出使西域之路,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陆上丝绸之路。草原之路与张(家口)库(伦)大道重合,是中国与俄罗斯进行商贸往来的历史之路。

关于明清海上丝绸之路,又称陶瓷之路或香料之路。这四条海上线路,分别通往东洋、南洋、西洋和美洲。康熙年间,清中央政府解除海禁。乾隆二十二年(1757)实行广州一口通商,这一政策持续到道光二十二年(1842)《南京条约》签订,实施五口通商。应该说,清中央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实际上只是“收关”,而没有“上锁”。东洋之路主要是中国与日本、朝鲜、琉球(冲绳)等国家进行交流往来的海上商路。南洋之路主要通往苏禄(菲律宾)、澳大利亚等南洋国家。西洋之路是郑和下西洋所走海路的延伸,它通往西亚、非洲乃至欧洲各国。美洲之路在明朝万历时期开启,乾隆四十一年(1776)美国建国,乾隆四十九年(1784)美国便派出“中国皇后号”船只来到广东,与中国进行贸易,中美贸易由此打开。

讲座接近尾声时,李国荣教授指出,系统挖掘明清宫藏丝路档案,为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权威的文献基础,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历史定位,更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。纵横交错的八条丝绸之路,展现出中外交往的大格局,勾勒出历史与现实相通的时空走廊,为现今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和文献支撑。

在讲座的互动环节,观众们踊跃举手提问,表达了对明清丝绸之路的浓厚兴趣。在被问及宏大的历史知识和文化,该如何有助于个人成长时,李国荣教授回答,学史明智,以史为鉴,学习历史可以让人更稳重、更成熟。

李国荣教授的讲座,让观众深切感到,科学地认识历史,让历史告诉未来,不仅是历史学家的责任,也是档案学家、社会学家、教育家和文艺家共同的光荣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