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会现场。通讯员供图
“真正的学习是无我的,管他动机做什么”“朋友圈是滤镜下的虚假世界,潜意识比较会滋生痛苦”“家长的责任不是‘雕刻’孩子,而是提供土壤,让他们长成本该有的样子”……
5月25日,一场围绕大脑与学习的读书分享会,在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举行。嘉宾张庆玉金句频出,为参与者带来了一场知识与心灵的盛宴。
脑科学与心理健康的奇妙碰撞
“我会少用眼睛看分数/多用眼睛看优点/我会注意少点责备/而去多一点关心。”
本次分享会,是2025年“甬上家长会·共读”系列第三场活动。开场英国诗人伦曼斯的这首小诗《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》,引发了现场家长的共鸣。
诗歌朗诵引发家长共鸣。通讯员供图
一位家长分享道:“昨天女儿还说,考90分以上才算考好,这让我意识到,我们太关注分数了,我觉得应该少看点分数,这个很重要。”
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医生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庆玉对此深表赞同,他说:“如果过度强调竞争和分数,会忽视孩子大脑发育的多样性和心理健康的本质。”
张庆玉从神经科学与精神医学的区别切入,强调“大脑的健康不仅关乎生理,更关乎心理”。他引用书中的观点解释道:“前额叶是大脑的‘自控中心’,负责人的自控,但它的发育要到30岁才成熟。家长若用统一标准要求孩子,无异于逼迫未成熟的‘硬件’运行超负荷的‘软件’。”这一生动的比喻让在场家长恍然大悟。
分享会上,张庆玉医生提出“两条腿走路”的教育理念:“孩子们要一只脚在学校里,一只脚在社会上。真正的成长需要平衡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。”他建议家长多带孩子接触社会,参与人际往来,理解生活百态,培养主人翁意识。“未来的家庭支柱需要从现在就开始锻炼。这种学校+社会的双轨成长模式,才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最好准备。”
金句频出破解学习与成长迷思
张庆玉结合书中案例指出,家长最大的误区是将学习异化为功利性工具。“当孩子为了奖励、排名或父母期望而学习时,这种外部动机只会消耗他们的内在驱动力。”他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:一名学生拼命考上名校后,却陷入自我厌恶,“因为他从未为自己活过”。
张庆玉。通讯员供图
“真正的学习是无我的,管他动机做什么?”张庆玉强调:“高级别的学习是自发探索,就像孩子小时候对一颗石子也能天马行空。真正的教育应让孩子‘成为自己’,而非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。”
谈及现代人的心理困境,张庆玉犀利指出:“社交媒体营造的完美假象正在扭曲我们的幸福感。”他举例说,一位母亲因朋友圈里“别人家的孩子”而焦虑,却忽略了自家孩子的独特优势。“比较是痛苦的根源。若家长总说‘你看人家考第几名’,这句话就像刀子,会让孩子自卑甚至厌学。”
“朋友圈是滤镜下的虚假世界,潜意识比较会滋生痛苦。”他建议家长“少刷朋友圈,多关注真实的生活体验”,并幽默提醒:“连张医生发朋友圈都要美颜,你看到的‘完美’有多少是真的?”
家长的责任不是“雕刻”孩子
张庆玉用通俗的语言解析了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。
他指出多动症孩子不是“病”,而是原始森林里最敏锐的“哨兵”:他们的基因本适合奔跑狩猎,却被要求静坐读书。他呼吁家长因材施教,奥运冠军菲尔普斯就是多动症,他的成功源于被“放对位置”。
谈到抽动症时,张庆玉解释孩子压力大时,心理问题会转化为身体症状,如眨眼、耸肩,这不是简单的“鼻炎”或“眼疾”,而是心灵在呼救。对于厌学现象,他认为当孩子说“不想上学”,可能是对分数比较的本能反抗。教育不该是内卷,而应是“照镜子”——发现问题,修补漏洞,而非比较排名。
现场互动。通讯员供图
在互动环节,一位三年级孩子的父亲提问如何平衡学业压力与心理健康,张庆玉回答要卸下包袱,告诉孩子“考不好不代表你不好,爸妈爱你无条件”。他强调学习是长跑,自信和兴趣才是终身引擎。
张庆玉还将话题延伸至成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,提出要培养兴趣爱好,认为这是快乐的源泉,不必等到退休才寻找。他分享了一位痴迷钓鱼的医生故事,尽管被妻子“追打”,但他坐在河边时,是最接近幸福本源的人。团体运动也很重要,能让人“忘我”,篮球场上没有“小我”,只有酣畅淋漓的当下。
张庆玉提醒家长:“脑科学告诉我们,每个孩子的大脑独一无二;心理学提醒我们,幸福源于接纳与真实。家长的责任不是‘雕刻’孩子,而是提供土壤,让他们长成本该有的样子。”
共读活动部分全勤参与者。通讯员供图
据悉,本次共《加油吧,大脑!》活动共有145人参与打卡,累积打卡1265次,全勤46人。下期共读书目为《一个人的朝圣》。